雅加達(印尼語:Jakarta)、全稱雅加達首都特區(印尼語:Daerah Khusus Ibukota Jakarta),印尼華人又稱其為椰加達[5][注 1]、椰城、巴城[注 2],是印度尼西亞首都及最大城市,位於爪哇島的西北海岸。雅加達是印尼的經濟、文化和政治中心,也是東協的主要行政機構所在地。現人口有11,350,328人(截至2023年)[6],而包含屬於大雅加達都會區的周圍城市,居住超過3千萬人,為世界第二大都市圈。雅加達也是大城市中較早面臨海平面上升問題的城市,隨著地球氣候變化帶來的和過度開發,北雅加達的土地面臨嚴重的積水問題[7],2019年印尼總統佐科·維多多宣布著手遷移首都,待頒布總統令後,首都將遷移至努山塔拉。

雅加達旅遊景點:



雅加達在大約15世紀時建立,最早是一個在芝利翁河口的小漁村,當時的中國文書譯為噶喇吧(Kelapa,馬來語:椰子;或作咬𠺕叭、咖𠺕吧)。葡萄牙人是第一批到訪的歐洲人,16世紀初,一位印度國王允許葡萄牙人在此建立一座要塞。現在這個港口仍然被稱為巽他卡拉巴(Sunda Kelapa)。
1527年,這座城市被淡目蘇丹國的法塔西拉所征服。1527年6月22日,法塔西拉將這座城市重新命名為查雅加達(Jayakarta,勝利之城),這個日子被訂為雅加達正式建城的日子。
1619年,荷蘭人征服了這座城市,並重命名為八打威或巴達維亞(Batavia,荷蘭的羅馬名),巴達威亞被定為荷屬東印度的首都。


1740年,由於對爆發革命的擔憂,荷屬東印度的荷蘭殖民者聯合雅加達的原住民製造紅溪慘案,對印度尼西亞華人展開大規模屠殺,造成超過10,000名華人死亡。


英國在1811年時佔領了雅加達,直到1816年還給荷蘭殖民政府。在1920到1940年之間,這座城市擴張而且變得現代化。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在1942年佔領了這座城市,並重新命名為現名雅加達。1945年日本投降後,蘇卡諾和穆罕默德·哈達於8月17日在雅加達宣布印尼獨立。不久後,由於荷蘭殖民政府重新回到這裡,鎮壓獨立運動,共和國政府曾經把首都遷往日惹、武吉丁宜等地,直到1949年12月27日,荷蘭才將統治權移交給印度尼西亞共和國,首都遷回雅加達。
現代的雅加達受交通擁堵[8][9]、空氣污染、地面沉降、洪澇災害等多項問題困擾。雅加達曾被嘉實多和TomTom評為「全球最堵車城市」。[10]雅加達約40%的面積低於海平面,地面以每年25厘米的速度下沉。由於北部臨海地區被開發,城市面臨海水倒灌風險。水體污染嚴重,河流中時常漂滿污物,水源被污染。此外,雅加達還常年因蘇門答臘等地燒芭而產生霧霾天氣。由於面臨緊迫的土地下沉危機,以及上述的這些環境影響;加上印尼政府希望將經濟發展的重心轉移到婆羅洲東加里曼丹省的東部地區,因此2019年宣布遷都[11]。2022年1月18日,印尼政府宣布自2024年起將分階段將首都自雅加達遷至婆羅洲東加里曼丹省的努山塔拉、距離雅加達東北方約2,000公里[12]。努山塔拉在印尼文中有「群島」之意。
根據人民代表會議於2024年4月通過2024年第2號法令(UU No. 2 Tahun 2024),頒布《雅加達特區法》,在總統簽署總統令後,印尼首都將正式遷往努山塔拉[13][14]。2024年11月30日,印尼總統普拉博沃·蘇比延多簽署通過並生效2024年第151號法令(UU No. 151 Tahun 2024,即「2024年第2號法令修正案」),撤銷「雅加達首都特區」(DKI Jakarta)的首都地位,更名為「雅加達特區」(DK Jakarta),以便政府官員適時更改職位頭銜;[15][16] 儘管如此,總統普拉博沃設定的遷都期限為2028年8月17日,雅加達特區當下仍是過渡時期的印尼首都所在地。[17]
印尼群島自7世紀起即為重要貿易地區,古代王國三佛齊及之後的滿者伯夷曾與中國和印度進行貿易,當地統治者逐步吸收外國文化、宗教和政治型態,曾出現興盛的佛教和印度教王國。外國勢力因天然資源而進入印度尼西亞,穆斯林商人帶入伊斯蘭教,歐洲勢力則帶來了基督宗教,並於地理大發現後壟斷香料群島摩鹿加群島的貿易。在350年的荷蘭殖民統治時期後,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始告獨立,但獨立後仍面臨天災、貪汙、分離主義、民主化進程、經濟上劇變等挑戰,尤其在蘇哈托獨裁統治期間,該國貪污腐敗嚴重、華人公民自由受到限制。
由於島嶼遍布,印尼人分屬數百個不同民族及語言,最大的族群為爪哇族,並在政治上居主導地位[18]。印度尼西亞國家格言「Bhinneka Tunggal Ika[e]」(存異求同)闡明了多樣性及國家的型態。國家的天然資源豐富,但貧窮仍相當普遍。熱帶生態也支撐了當地旅遊業,並由於在世界各地有不少的印尼籍移工,所以國際交流程度不低。